清华大学陈润森团队研究表明,奶茶让年轻人上头,或增加抑郁、焦虑和自杀风险
2023-11-24 13:51:45 来源:生物世界近年来,奶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,涵盖奶茶店销售的所有饮料(涵盖奶茶、果茶、花茶、珍珠奶茶等)。在中国年轻人群中,奶茶的受欢迎程度获得了巨大增长。 据统计,截至2022年底,中国约有48.6万家奶茶店。2022年中国奶茶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元,外卖平台上,年轻用户,尤其是年轻女性正在更频繁地消费奶茶。奶茶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美味、有吸引力的包装、社交属性,以及可负担的价格。
奶茶中通常含有大量糖分,奶茶的大量消费不仅会导致增加肥胖风险,还可能增加糖尿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脂和高血压等疾病风险。此外,奶茶中的糖类和咖啡因还可能带来成瘾性,虽然奶茶成瘾问题还没有得到正式确认,但它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。 这种潜在成瘾性题是否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,例如焦虑、抑郁和自杀念头,值得进一步探索。
近日,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润森团队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期刊发表了题为: New form of addiction: An emerging hazardous addiction problem of milk tea among youths 的研究论文。
该研究表明,奶茶成瘾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的成瘾问题,奶茶消费可能导致成瘾,并与抑郁、焦虑和自杀念头相关。
奶茶因其添加糖分而被归类为含糖饮料(SSB), 此外,奶茶还可能含有咖啡因(茶叶含有咖啡因),使其成为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。之前的 研究表明,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可能会导致成瘾症状,反复消费含咖啡因的含糖饮料,还会导致大脑奖赏神经系统的适应,产生耐受性,进一步加深成瘾性 。
鉴于孤独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结果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,包括抑郁、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,奶茶可能是一些年轻人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逃避策略。然而,随后的奶茶成瘾可能引发更多的失调结果。而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奶茶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。该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,探索青少年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潜在机制,特别是在抑郁、焦虑和自杀念头方面。
根据DSM-5物质成瘾标准,奶茶成瘾的标准可能包括:
1、比预期的更长时间大量饮用奶茶;
2、经历持续努力或反复的戒除失败;
3、在感到痛苦时经常转向奶茶消费;
4、尽管知道不良后果,但仍继续使用奶茶;
5、发展出耐受性,需要增加奶茶消费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;
6、在停止或减少奶茶消费时出现戒断症状。
该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,对位于北京的528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,调查内容包括抑郁、焦虑症状、自杀念头和奶茶成瘾症状(包括奶茶消费、依赖、负罪感、戒断、耐受、无法停止、渴望和停止意图)。
调查结果显示,约77%的参与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饮用6–11杯奶茶,其中,20.6%的人每周喝2-3杯奶茶,2.6%的人每周喝4-6杯奶茶,1.2%的人每天喝一杯。
验证性因子分析(CFA)支持根据DSM-5物质成瘾标准提出的奶茶成瘾量表的单因素结构。在控制混杂变量后,该研究发现,在饮用奶茶的青少年中,较高的奶茶成瘾水平与抑郁、焦虑和自杀念头的风险分别显著相关。
此外,奶茶成瘾在孤独感和不良心理健康结果(抑郁、焦虑、自杀念头)之间的可能发挥了中介作用。
综上所述,奶茶成瘾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持续和反复的情况,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,这些因素增加了对奶茶的渴望,以获得快乐或缓解负面情绪或身体状态。基于这一定义,该研究提出以下假设:
1、奶茶消费可能导致成瘾症状,并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,包括抑郁、焦虑和自杀念头;
2、奶茶成瘾的严重程度可能对应于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;
3、奶茶成瘾可能是一种情绪调节策略,并作为孤独感与不良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中介。
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协助决策者制定法规,例如限制奶茶相关广告、提供心理教育、为这种繁荣的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行业建立食品卫生标准,同时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。
论文链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ad.2023.08.102
- • 第四届肿瘤呼吸病学学术年会召开 “围剿”肿瘤细胞,别忘保护器官 2024-12-02
- • 基因魔剪当“画笔”,癌症耐药性遗传图谱绘成 2024-12-02
- • 每天锻炼五分钟有助降血压 2024-12-02
- • 人体内非脑细胞也有学习和记忆能力 2024-12-02
- 网友评论:
- 已有0条评论
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③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