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革热感染人数激增,学会预防安心过长假
2019-10-14 09:40:33登革热,是夏秋季爆发率极高的以蚊虫叮咬为介质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根据各国政府最新数据表示,2019年登革热感染人数与同期相比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高,死亡率也随之小幅度增长。
截止到9月底,我国发生三次登革热疫情,共计799例病例,但幸运的是,均为轻症,没有造成人员死亡。
2019年8月6日,菲律宾卫生部宣布全国进入登革热疫情暴发状态。根据菲律宾卫生部收集的数据,确认感染登革热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%,截止到8月,菲律宾全国已有超过18万登革热病例,其中死亡800多例。
2019年以来,巴西登革热疫情高发, 卫生厅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3月中旬共出现10万例,其中4.5万人确诊,29人死亡。
2019年年初至6月初,泰国已有30人因感染登革热死亡。
2019年7月8日,老挝卫生部发布全国登革热疫情警报,从2019年年初至7月7日,老挝全境有11561人确诊感染登革热,27人死亡。
2019年7月31日,孟加拉国政府部门最新数据显示,孟加拉国境内2019年已报告的登革热病例达1.5万余例,至少14人死于登革热。2019年9月14日,登革热在尼泊尔迅速蔓延,全国77个县中的56个已发现疫情,检测出的病例已超过5000例,至少6人死亡。截至11日,全国登记的感染病例为5095例,确认死亡6人。
这一系列的数字看着触目惊心,人们难免会害怕紧张,但只要做好防范措施,登革热也没有想象的可怕。小编今天就带你全面了解登革热。
首先登革热是蚊虫叮咬产生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,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、登革热、登革出血热(登革出血热中国少见)。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,高热,头痛,肌肉、骨关节剧烈酸痛、部分患者出现皮疹、出血倾向、淋巴结肿大、白细胞计数减少、血小板减少等。它经伊蚊(俗称花蚊子)传播,有一定的季节性,通常情况下,夏秋季节是高发期。
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。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。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,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,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。重申下登革热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人,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。
登革热的主要症状为: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℃至40℃,高热常持续一周不退;感到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和骨骼痛,整个人觉得很疲乏;脸部、颈部、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,貌似“酒醉状”,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、浅表淋巴结肿大、牙龈等无端出血等。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,不高出皮肤。
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改怎样预防呢?首先要从源头说起,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。伊蚊主要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,如:室内外废弃的积水缸罐、竹林中的竹筒、树洞、废旧轮胎、腌菜陶瓷器皿等。因此下雨后的积水应该要及时地清理。多注意下水道等潮湿的地方的卫生,以免蚊子的繁殖;预防登革热,更应避免白天被蚊子叮咬。白纹伊蚊的活动主要是在白天的上午和傍晚,因此在这段时间要避免蚊子的叮咬。
墙角、天花板、床底等阴暗角落都是蚊子最喜欢躲的地方,驱蚊剂和蚊香双管齐下蚊子就无所遁形,如果蚊虫较多,要注意使用纱窗等物理隔离蚊虫工具。外出时应带好驱蚊用品,比如驱蚊剂、花露水、驱蚊手环等,不要在河边、湖边、溪边等靠近水源的地方驻扎。尽量避免在草丛中行走。
我们都知道,深色的衣服比浅色的衣服更招蚊子,且深色的衣服吸热之后会使体温升高,人体更加容易出汗,散播出的气味更容易招惹蚊子,因此在户外活动时,穿浅色的长衣长裤能预防被蚊子叮咬。
一旦疫情爆发,那么蚊虫滋生的高发地区一定要少去,以避免受到感染,一方面要注意防止蚊虫叮咬,可采取包括穿上长袖衣物、使用蚊虫驱避剂、减少野外时间等措施。另外,从这些高流行区国家归来之后半个月内,如果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全身酸痛、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,一定要前往医院就诊。
如果不慎被咬病发,一定要及时就医,一般经对症治疗即可痊愈,愈后无其他健康影响,死亡率很低,所以大家不必恐慌。更多资讯或生化试剂耗材购买欢迎关注益择网(www.51select.com)
- • 新型CAR-T细胞治疗癌症的研发策略和临床转化 2023-08-08
- • AI自动化时代下,未来实验室需要何种人才? 2023-08-08
- • 新型无辐射磁粉成像扫描仪面世 2023-08-01
- • Nat Commun:重编程DNA合成血细胞,可装载几乎任何药物分子,用于对抗癌症和超级细菌 2023-07-19
- 网友评论:
- 已有0条评论
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或会员自行上传的资料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③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